阶段一:项目立项与可行性分析
1. 客户需求输入
流程:接收客户需求,明确技术要求、交付周期、成本目标等。
执行部门:
客户经理(对接客户)
项目经理(启动项目预研)
研发/技术部(初步评估技术匹配性)
2. 可行性评审
流程:跨部门评审技术、成本、资源、供应链可行性,输出《可行性分析报告》。
核心角色:
研发工程师(技术可行性)
采购工程师(供应商能力评估)
财务(成本核算)
3. 项目批准
流程:管理层批准项目,分配资源,成立正式项目组。
执行部门:
高层管理(批准立项)
项目管理部(制定项目计划)
阶段二:产品设计与验证
1. 设计输入确认
流程:明确设计输入(客户SPEC、法规、DFMEA输入)。
执行部门:
研发工程师(主导设计)
质量工程师(确认合规性)
2. 产品设计
流程:完成3D/2D图纸、DFMEA(设计失效模式分析)、材料清单(BOM)。
执行部门:
设计工程师(结构/电子设计)
仿真工程师(CAE分析)
3. 设计验证
流程:原型样件制作、实验室测试(性能/耐久性)、设计评审(DR)。
执行部门:
测试工程师(台架/环境试验)
客户代表(参与设计确认)
阶段三:过程设计与验证
1. 过程开发(PV阶段)
流程:编制PFMEA(过程失效模式分析)、控制计划(CP)、流程图。
执行部门:
工艺工程师(产线布局/工装设计)
质量工程师(SPC/MSA规划)
2. 试生产准备(OTS阶段)
- 流程:工装模具开发、供应商PPAP提交、试生产计划制定。
- 执行部门:
采购工程师(供应商管理)
生产计划员(试产排程)
3. 试生产(试运行)
流程:小批量试产(OTS样件),收集过程数据,调整工艺参数。
执行部门:
生产团队(操作工/班组长)
质量团队(全尺寸检测、过程能力CPK分析)
阶段四:总结评审与客户确认
1. 阶段门评审
流程:评估试产结果,确认是否满足量产条件。
执行部门:
CFT团队(研发、质量、生产、采购)
管理层(批准进入下一阶段)
2. 客户沟通与PPAP提交
流程:提交PPAP文件(包括PSW、检验报告、控制计划等),获取客户批准。
执行部门:
质量工程师(编制PPAP包)
项目经理(协调客户反馈)
阶段五:量产爬坡与持续改进
1. 量产启动(SOP)
流程:正式量产,监控过程稳定性(SPC)、交付首批订单。
执行部门:
生产部(全速生产)
物流部(交付管理)
2. 持续改进
流程:收集客户反馈,优化过程(如8D问题解决、降低PPM)。
执行部门:
质量部(主导纠正措施)
工艺/生产(实施改进)
16949核心工具
- APQP(流程框架)
- FMEA(风险分析)
- PPAP(客户批准)
- SPC/MSA(过程控制)
- CP(控制计划)